毋庸讳言,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人才市场传导的结果。高学历人才增多,把求职门槛不断拉高,学生只能争相考研。研究生教育,“学术研究”的色彩正在淡化,反倒更像是求职敲门砖。考研学生把考上称为“上岸”,这很形象,这说明考研是种刚需———渡过风浪、踏上陆地才有安稳,而不是为了从容不迫的学术兴趣。
每当舆论场上浮现类似话题,总有声音说社会需要破除学历崇拜,不要都到考研的独木桥上“内卷”,似乎可以靠观念的力量去改变这一切。这大概不现实,如果不要“学历崇拜”,替代选项是什么呢?学历即便不是最令人信服的能力,那也足以加上一个“之一”。学历,至少不会是一个坏的追求对象。
考研分数线大幅上涨、考研人数急剧增多,当务之急恐怕不是给这个数字本身降温,规劝他们“很多工作不需要高学历”,正向的思路是做大蛋糕,显著扩大就业机会,让学生不再那么需要考研。
当然,社会也很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比如“我们需不需要这么多研究生”,这终究是难以精准量化的事。但能确定的是,研究生招生规模不太可能无限扩大,而且单纯追求录取量造成新一轮的“学历通胀”也是无意义的,如果总需求不变的话,届时也会出现新的“内卷”指标。如今的考研状况应该被视作就业市场的信号传导,社会应当想方设法激发经济活力、扩大就业规模,去容纳高素质人才。
时空压缩般的发展速度,不断刷新着社会认知,比如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到“遍地都是”,几乎在一代人的时间就完全转变了。但我们今天回过头看,大学生从哪来、到哪去,依旧是评估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其应当放到政策制定的关键位置。
当无数学子挑灯夜读、冲刺备战之际,社会保就业的步伐也不能慢下来。考研的热度应该传导出去,形成对经济社会加速运转的催促。 (摘编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