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辨能力概述。
思辨能力或称批判性思维能力 (critical thinkingskills),是指能够对事物进行分析、辨别、质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能力。随着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出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任务,而思辨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思辨能力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思辨能力之于外语类人才培养之重要性。
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它是不同学科教学能否有效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英语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研究发现(何其莘等,1999;胡文仲,2008;黄源深,2010;文秋芳,2010;孙有中,2011)语言类学生的思辨能力相对薄弱。黄源深(2010)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指出整体的教学设计非常不利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该研究引起了学界哗然,更多学者运用逻辑推理和实证调查证明了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和英语专业思辨缺席的广泛存在(文秋芳、周燕,2006)。胡文仲(2008)指出“:我们要培养的精英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特点是基础雄厚,语言能力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精神。这样的人才一般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短期的培训之后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黄源深(2010)从英语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高度强调了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国内对于思辨能力与英语专业教学的相关研究日趋增多,以中国知网所收录论文为例,以“思辨能力”并“英语专业”为主题词搜索,按发表年度划分,2000 年之前共有 10 篇相关论文,2001-2005 年共有 63 篇,2006-2010 年共有 259 篇,但是纵观这一阶段所发论文,大多停留在对思辨能力重要性的宏观论述层面,因此正如孙有中(2010)指出“当务之急是首先厘清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索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然后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日复一日地促进这些高级认知能力在学生大脑中的成长。”
三、思辨能力与学术写作教学的契合性。
写作与思维密不可分。写作是以思维为基础,通过语言的载体表达思想。英语写作课程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可供批判性思考的话题,还让学生牢固的掌握了语言基础知识。世界许多着名高等教育机构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开发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并逐步促使学生养成好的思考习惯。如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把写作能力看作是思考能力的前提,把写作训练作为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国内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写作学术论文时,大多只能套用模板,难以推陈出新,作品缺少严谨的逻辑和缜密的思考。文秋芳(2010)曾提出在指导外语类研究生时,发现不少问题特别 low-level,如一、二级标题的 categorylevel 分不清,处理信息分析归类时,给一个 label,总出现互相之间的 overlapping,而这些问题都是本科阶段就应该解决的。
学术写作不同于一般写作形式 ,它是通过和某一领域的其他专家交流而被构建起来的,写作者选定某个感兴趣的话题,需要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批判文献,从而发现一些别人未发现的数据,明确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支持这些观点。这样的素养是任何学科的专业人士需要具备的,也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学术写作教学的任务是让学习者了解学术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研究选题、文献阅读与写作、研究方案设计等环节。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文献阅读,进行深入的思考,明确某篇参考文献的中心论点,发现该研究领域仍可涉足之处,即研究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独立或合作式的研究。学术写作是不断扩展、否定、构建的过程,不仅可提升学生的写作和科研能力,其思辨水平也得以提高。
四、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学术写作教学实践。
学术写作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必备的能力,不仅为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也为他们的深造学习或工作培养必备的技能。学术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学术写作在教学设计上突破常规开拓创新,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方面。 思辨能力被纳入,并成为该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可见思辨能力以哲学意义上的理解为前提,学术写作所要求的大量研究性阅读即以准确理解为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类,从自己的理解中找出更有深度的思想来分析、批判。学术写作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涵盖了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的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的思辨能力更是首要目标之一,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相依相符,共同作用并达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课堂教学方面。设计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该课程实践并已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包括选题阶段的“头脑风暴”活动、文献讨论、作者自评、同伴互评、文章修改互评,其中各个环节都发展了相对完善的评测标准,引入思辨的维度,既明确了课程目标,又增强了导向性,让习得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变成有目标有意义的人文建构。
再次,反思日志写作。继续完善已经在本课程成功实践推行的反思日志写作。在融合思辨能力标准和指导之前,学生的日志所载或是充满琐碎细节流水账,或是缺乏深度和逻辑,久而久之,大家都会意识到这是一件目标不明确又耗时耗力的工作,又遍寻不见其意义,从而导致主动性的降低或丧失。日志写作指导中融入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学习策略,发现不足,寻求解决途径。 思辨能力的考量既再现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和过程,同时也透析了他们的元认知策略。
最后,形成性评估机制。教学各个环节中思辨维度的引入和完善同时促进了课程现行的形成性评估机制的调整与完善。教师的评价重点不止于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结课考试中的表现,而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拓宽自己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态度、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动。学生写作文件夹(portfolio)中的各项作业均参照“特尔斐”项目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模型中的“自我调节”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评估和自我纠正)来衡量,赋予相应分值。
五、结语。
“思辨缺席症”是近年来在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中屡次被提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外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去,让语言、内容与思辨融合起来。在英语专业学术写作课程中融合思辨能力培养,不仅能够提高英语写作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并为思辨能力培养进入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堂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