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公示语是“一种在公共场所向公众传递信息的特殊语言,包括一些公共标语,交通标识,标语,通告,警示,等。公示语是一个地方语言及人文环境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志。200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Granger 教授曾经说过:奥运会将给中国的旅游业带来非常直接的影响。同时,他也给我们提出了一条建议:北京的公示语应该双语化。他认为这对奥运游客来说至关重要。无可否认,规范的英语公示语不仅可以方便国际友人在华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旅游,还可以体现当地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公民文化素质,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公示语的翻译既没有文学翻译的”宠儿“地位,也不像科技、法规等应用文本的翻译那样走红。这就造成国内的英文公示语翻译非常混乱,以至于Granger 教授说”外国人来中国会有一些紧张感,比如公共标识看不懂“.尽管各方面在公示语翻译中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公示语翻译的泛滥依然存在,给文化和经济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有关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论文大量出现。但是,事实上,这些论文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下文对论文中有关公示语的问题,特征与风格,翻译原则、策略、理论依托、进行讨论,对公示语翻译有了初步的认识,可能会对公示语翻译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2.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成果
通过研究近些年的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总体上对公示语的一下几方面做出总结:
2.1公示语的特点
旅游景区对生态环保的提示,交通枢纽对行人、旅客的方位、方向的导引,航空工具对乘客的行为安全的约束,购物场所对营销和社会两大重要功能的显示体现了公示语的设置和使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特定应用功能特点。特定场所除了依据法规设置通用”公共信息公示语“、”安全公示语“、”消防公示语“、”交通公示语“外,还会依据经营、管理、服务、人际沟通等需要设置特定功能的公示语。
2.2公示语的语言风格
了解了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和信息状态,翻译人员便较容易精准判定公示语的语言风格、词汇和词性选择。在实地考察时我们发现,英语公示语广泛使用名词、动词、动名词、词组、短语、缩略语、文字与标志组合、现在时态、祈使句和规范性、标准性语汇,语汇简洁措辞精确,部分公示语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
2.3公示语翻译的原则
应用性是公示语翻译的基本属性,因此探究公示语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社会意义的问题。黄友义认为对外宣传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皮德敏则根据莱斯的翻译文本类型学,针对我国不同类型文本的公示语,主张以文本的主要功能来决定公示语翻译策略的原则,将原文文本的相应信息传递给目的语听众和读者,另外辅之以语境制约的原则,公示语翻译的效果才会更加理想。
2.4.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
首先, 了解英汉公示语各自的语言及文体特点至为重要。公示语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原则是翻译的理论基础,翻译策略和方法则是基于理论基础的实际应用。赵湘认为语用翻译应以清晰、表达贴切、尽量贴近原文语法和表达法作为翻译标准和手段,提出删繁就简、习惯表达、程式化翻译、反面着笔、不译五种翻译方法。在标识语等实用性文体中,决定翻译能否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交流的主导因素是受众,即特定的目标读者群。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由于中西方人们思维方式、中英文表达习惯的不同以及原文质量等问题,译者可以在实用性文体的翻译中采用换译、省译、多译等方法,以增加译文的可理解性或可接受性
2.5.公示语翻译的理论依托
随着公示语翻译研究的逐步深入,翻译理论研究成为了公示语翻译的热点,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翻译理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核心期刊载文而言,研究涉及翻译模因理论、文本类型理论、跨文化视角理论、社会和语言视角理论、生态翻译理论、语境角色理论、互文性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批评论以及翻译美学理论十个翻译类别,其中以”翻译模因理论“引述最多。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个新兴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模仿“.公示语是一种特殊应用文体,其功能是使公众最快得到最准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存在脑海,指导行动。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而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因此,公示语可以看成是特殊的模因集合因子,给公众提供信息,感染公众。公示语的英译就是以某种方式对源语模因进行编码,最大限度的复制源语模因。
3.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现状
3.1 公示语范畴不明确
公示语是向大众展示的一种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把必要的、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大众。英文中有public signs一语, 汉语译名较为混乱, 计有公示语、标记语、标示语、揭示语、警示语等等。它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 或用寥寥文字,或用简明易解的图示, 抑或文字与图示兼用, 表示对受众的某个要求或引起人们的某种注意。公示语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具有规范、调节、制约等功能的公共场所公示用语,而更多的是企业、地区、媒体、产品、服务、活动等的标语、告示或广告语。公示语是一种给特定人群观看、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所选的数篇论文中,对公示语的范畴认识太过狭隘,仅仅局限于公共标语,交通标识,标语,通告,警示,而其定义之后的”等“被忽略掉了。这就将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范畴缩小。 ”公示语“,就是给公众在公共场所看的文字语言。公示语的意义较为广泛, 可以涵盖标志语、标识语、标示语、标语等。
3.2 公示语翻译研究欠缺系统性
在不同学者的论文中,以不同的角度谈到了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和问题。 在赵小沛的论文中列举了十个在不同公共场所的公示语翻译不当的例子;在杨全红的论文《也谈汉英公示语的翻译》中第一部分提到了在平日的工作和生活中, 我们发现汉英公示语的翻译尚存在不少问题, 其中部分问题还比较严重,并以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旅客止步“ 和” 禁止烟火“ 二则公示语为例。在贺学耘的论文中,提到三方面的问题, 信息的篡改与丢失; 语言的失当与错误; 标牌制作者的粗心。在王丽娜的《试论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中从八个方面提到了汉语公示语的书写现状。然而,综观之前的学术论文,笔者发现多数研究都还停留在公示语翻译纠错的层面,研究不够深入。只有少数论文在理论的高度上探讨了公示语翻译问题。被应用最多的理论当属纽马克的文本分析理论,比如贺学耘(2006),牛新生(2008)等。
3.3.研究成果未形成良好社会效应
通过对这九篇论文的研究,我们发现,举例说明是这些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说明公示语翻译主要问题及现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定义是,一种说明方法,通过列举一些实例,将所描述的实物更加具体,使事物更加易懂、在本文所研究的9篇论文中,举例说明运用在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表述。
但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研究对象范围狭窄,甚至会出现对某一个公示语翻译文本的研究。但是,如果能将这种研究方法与公示语翻译相关主体进行合作,予以纠正,其实用性则更佳。产业-研究相结合应该成为公示语翻译研究甚至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语:
通过对中国知网近十年公示语翻译论文的研究,我们承认,公示语翻译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并且其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公示语翻译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加强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治理和改善公示语翻译的质量,笔者认为, 需要产业-研究相互合作。作为译者, 首先要认真探讨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功能意义, 更要分析汉英公示语翻译的原则,策略,理论等;同时译者要有极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出高质量的公示语译本。而翻译研究者,更要不断结合市场社会的变化,拓展研究视角,在国际化中,用研究成果启发公示语翻译的产业、客户和译者,从而使公示语翻译健康发展,成为每座城市对外交往的一面良好的窗口。努力做到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避免学术研究自说自话,应成为翻译研究未来发展的关荣使命。其中当然需要各政府、科研院所、研究者、产业相关人事的夯力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小慰.试析“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J].上海科技翻译, 1996 (3)
[2]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6):42-46
[3]贺学耘. 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57-59
[4]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中国翻译,2004(6)
[5]金圣华.《齐向译道行》三城惶庙前的疑惑汇[J].英语世界,2 0 0 4 (3 )
[6]吕和发.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 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2005(6):38- 42. 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2):22-25
[7]牛新生. 公示语文本类型与翻译探析[J].外语教学,2008(3):89- 92.
[8]王丽娜. 试论汉语公示语的英译[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71-72
[9]文军等.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对当前旅游翻译的一项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2002 (l )
[10]吴伟雄.谈涉外活动中诗词佳句汉英翻译的现场效果[J].上海科技翻译,2004(1)
[11]燕玉芝. 公示语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其翻译原则[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6):115-117
[12]杨全红. 也谈汉英公示语的翻译[J] 中国翻译,2005,26(6):43-46
[13]赵小沛. 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16(5):68-71
[14]周光父.老外为何摇头[J].上海科技翻译.1 9 91(2)
[15]周美凤.汉英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3):100-101